汇聚行业知识,深度剖析事实。信息快人一步,助你高效中标
在光伏行业“反内卷”倡议下,近期有央企项目再现低价中标的情况,引发业内关注。
12月22日深夜,“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下称“协会”)官微发布了一篇名为《微光与坚持——再论国电电力新疆巴州发电公司低价光伏组件招标》的文章,用三个“没有等来”,再评国电电力新疆巴州发电公司“超低价”光伏组件中标(下称“国电项目”)现象。这是继18日协会公开对国电项目提出四点质疑之后的再次公开发声。
谈及国电项目低价中标的现象和协会就此多次“发声”,光伏行业资深人士李立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需要肯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牵头的一系列倡议和自律行动,但也不应把‘矛头’对准央企方。行业协会的自律协议约束的是达成共识的30多家光伏企业,而非所有光伏企业。此次中标的两家企业不在‘自律联盟’范围内。”
李立告诉第一财经,国电这个“限价”的低价采购项目开标后,如果招标方定的价格确实不合理,企业可以选择不参与投标,让这个标“流标”。不过,站在二、三线企业的角度看,他们没有头部和一线企业的品牌,要想“活下去”只能选择降低价格。
那么,光伏行业的自律共识能否有效推动行业“反内卷”?
再现低价中标现象
“我们也不禁感慨,纵有疾风,无奈力微。”协会发文表示,三天的时间,终究还是没有等来招标单位国电电力新疆巴州发电公司的回应,没有等来标的成本测算依据的公布,也没有等来任何解释,等来的只是草草一纸中标公示,象征着这项招标正式“圆满”结束。
协会多次公开评述的公开招标采购项目,是国电电力新疆巴州发电公司600兆瓦规模的光伏组件采购项目。
12月20日,该项目公布中标结果,上海电气集团恒羲光伏科技(南通)有限公司和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以0.6245元/瓦和0.629元/瓦的投标单价,分得该组件采购项目350兆瓦和250兆瓦的订单。
从该项目12月17日公示的中标候选人情况来看,共三家企业入围,分别为上海电气集团恒羲光伏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昱辉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候选企业的投标报价分别为0.625元/瓦、0.631元/瓦、0.629元/瓦。
国电项目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是,在行业“反内卷”的倡议下,该项目招标单位提前设置了0.6313元/瓦的最高投标限价,远低于协会11月公开披露的0.69元/瓦的“底价”。从中标结果看,该项目的两家中标企业的投标单价分别为0.6245元/瓦和0.629元/瓦,为该项目16家投标企业中的最低和次低报价。协会认为,有加剧“内卷式”竞争之嫌。
因而,在国电电力新疆巴州发电公司公布中标候选人的次日,12月18日,协会公开对国电项目提出四点质疑:项目是否严格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是否依招投标法相关规定排除最低价投标?是否按国资委和发改委相关要求选择全生命周期性价比最优?是不是形式主义?
协会表示,此前,招标单位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国电电力新疆巴州发电公司招采信息中明确设置0.6313元/瓦的最高投标限价。项目最高限价比协会测算的最低成本低了近10%,并质疑差距如此之大的计算依据。
协会称,早在11月18日,他们便向招标单位制发了《风险提示函》,并建议其依据实际情况,切勿设定不合理限价。但截至目前,未收到任何回复。
中国光伏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公开表示,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无数实例证明,在丢市场份额保价格和保市场份额降价格之间,采取低价竞争的企业往往前景堪忧。
光伏要“破卷”,靠行业自律可行吗
“不要想着自己能活,别人一定会死。”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近日公开谈论行业“内卷式竞争”现状并表示,“如果都要‘自杀’了,那么明天想举这面大旗,也是举不起来了,因为你没有任何的资源。”他呼吁同行,千万不要高估自己,多想几个困难、多推演,可能投资冲动就被抑制了。
“失血”已久、深陷“囚徒困境”的光伏产业,需要找到走出内卷式竞争、回归理性竞争的“良药”。
2024年三季度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分别在低效产能退出、防止内卷竞争、推进光伏基地建设、建立有效招投标机制、建议中标价格不低于成本价等方面促进光伏供给端有序出清。
光伏行业靠自律限产限价“破卷”似乎已“初见成效”。从最新披露的组件集采项目中标和投标价格的变动情况来看,头部企业及骨干企业正在响应协会及相关部门的“反内卷”倡议。
12月初,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51GW2025年度光伏组件框架采购的开标价格。招标报价中,行业内领军企业及核心企业的报价不低于0.69元/瓦,超出行业协会11月更新的成本参考价。
12月17日,申能新疆塔城和布克赛尔县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光伏组件采购项目由天合光能(688599.SH)和协鑫集成(002506.SZ)“分食”,中标价分别为0.72元/瓦和0.682元/瓦,中标价格高于协会彼时制定的参考“底价”。
但也需关注到,“落后”产能淘汰出清并不是一蹴而就,不论是通过“有形的手”引导,还是市场化出清,都需要一个过程。
“短期来看,行业自律的效果可能不佳。”某国内光伏制造企业高管张章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只有绝大多数人都打不动‘价格战’的时候,行业自律的效果才比较明显。只要还有人打得动‘价格战’,自律就会变成少数人的自律,成为打‘价格战’之人钻空子的机会。”
“目前,倡议初期的行业自律存在这样的情况。”张章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比如现在“一刀切”把光伏三、四线的品牌踢除了,但这些新品牌的老板也想要自保、自救、自活,大家投设备花的钱也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第一财经记者结合业内多方采访了解到,目前,市场的关注点集中在行业自律限产协议的细则,额度如何分配以及后续如何监督。尤其是后续监管手段和最终目标,分别决定了盈利提升的确定性和幅度。“光伏厂家的自律究竟能不能达成真正的改变、可持续性如何、该如何监督都是一连串需要继续探索和有待市场验证的问题。”
“可能未来随着行业自律(细则)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成型,慢慢大家就不会钻空子了。”张章称。
针对政府采购领域招投标乱象,各地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整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难发现、难管理、难认定“三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治成效。
一位检察机关干部表示,串标围标行为隐蔽性强,串标人之间利益高度一致,相互串联,外界很难发现。
有纪检干部分析,该问题往往出现在程序之外,有的招标方在项目论证调研期间与意向中标方已“充分沟通”,在招标文件倾向性条件设置等方面提供帮助,提高中标概率;有的负责项目招投标的“关键少数”若中意某家公司,向经办人员“打招呼”,中标概率会大幅提升。
难管理也是影响整治成效的一大因素。一方面,采购流程约束性弱,有的部门和单位管理仍存在不到位甚至缺位问题。中部一省审计了15个省级一级预算单位及60家所属单位,发现2个部门未制定政府采购管理制度,2个部门和5家所属单位未编制政府采购预算、采购方式不合规等;5个部门和2家所属单位采购项目合同履约管理不到位,存在合同签订内容与招标内容不符、续签不合规、合同签订与履约程序倒置等问题。
另一方面,尚未形成监管合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认为,政府采购涉及面广、领域多、交易频繁,监管对象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主体,涉及民事、行政、刑事等行为,仅靠某一个部门的监管不够,需要协同相关监管部门一起行动。
当前,从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角度看,有的地方或单位存在监管职责边界不清、协调不畅、手段滞后等问题,实际工作中存在某个部门“单打独斗”、处理问题停留在表面等情况,监管还需更具穿透性,深挖问题根源。
此外,相关立法仍相对滞后,对有的违法违规行为难认定。有检察机关干部反映,目前尚缺乏针对串标围标罪的犯罪构成、法条适用等司法解释,只有相关立案追诉标准,即规定了串标围标犯罪的构罪起点数额,有时案件标的额达不到构罪起点数额,就难以构成认定。